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共評選出250個項目。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49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48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2項,一等獎8項,二等獎54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39項,特等獎3項,一等獎16項,二等獎120項。
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教授武利民和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桂泰江與團隊[周樹學(復旦大學)、于雪艷(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蔣健明(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郭常青(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憑借“硅氧烷雜化聚合物功能涂層設計制備新技術及其應用”項目,榮獲2023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這也是武利民時隔14年,第二次摘得該獎項。
武利民教授(左)和周樹學教授(右)在人民大會堂外合影
2010年初,武利民就與周樹學、顧廣新、游波、陳敏團隊憑借“高性能丙烯酸樹脂的制備新技術及其在涂層中的應用”項目首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200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二度獲獎,意味著二次突破。在第一次獲獎基礎上,武利民敏銳意識到高端裝備的高性能、功能性聚合物涂層將是未來的“卡脖子”關鍵技術,于是將目光從民用轉向工業,帶領團隊持續躬耕十余載。
建筑、汽車、飛機、手機、機器人……聚合物涂層是許多行業和高新技術領域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其性能直接關系到產品的安全性、使用效能和壽命,對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安全至關重要。面對國家重大工程高端裝備的技術需求,武利民團隊圍繞樹脂雜化、功能微球構筑等,研發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聚合物涂層,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為大國重器鑄就“涂層之盾”。“服務國家,使命所在。”這簡單樸素的八個字,是支撐武利民創新突破、攻堅克難的箴言。
我國2020年成功發射的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火星開展探測任務,其電源供應全靠3000塊太陽能面板轉化太陽能。一旦面板表面積塵,就會影響太陽能轉化效率,導致電力供應不足。
除塵涂層用于“天問一號”火星車太陽能電池表面
針對遙不可及、復雜多變的火星環境,武利民團隊為“天宮一號”量身打造一款具有自清潔功能的聚合物除塵涂層,能夠長期保持太陽能面板清潔、不沾灰塵,確保太陽能高效轉化。
這個涂層不僅可以自我清潔,還能自我修復——通過涂層內部結構、微結構和拓撲結構“再生”至受損表面,使其恢復原始的表面特性和功能,就像人的皮膚受傷后可愈合——這便解決了探測器受火星巖石撞擊導致表面受損的問題。這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使用除塵涂層。
最尖端的聚合物涂層技術,要經得起各類極端考驗。武利民的科研成果不僅“上天”,也能“入海”。
海洋涂層應用于世界首艘10萬噸工船
軍艦和遠洋貨輪在內的各種艦船,作為維護國家海上貿易、海洋權益和國防安全的主要海洋裝備,常常由于海水侵蝕和海洋生物污損而造成船體腐蝕、增重和航行阻力增加,大型艦船每隔兩三年就需要返回維修廠進行維護,費用高達上億元,且維修時間通常需要半年到一年。
然而,長期以來,國內聚合物涂層主要集中在中低端行業,高端領域都被歐美涂料企業所壟斷,涉及到大型水面艦涂層更是被國外禁運。即使是國外海洋涂層也仍然存在樹脂分子鏈水解拋光速度不穩定、涂層間作用力弱、無自修復自清潔功能,性能難以滿足要求等問題。
立足國家重大需求,武利民、桂泰江團隊在上海市科委和經信委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支持下,獨辟蹊徑,提出了硅氧烷雜化樹脂成膜物分子設計和涂層表面微–納結構創制的新思路,發明了一系列高性能海洋防污聚合物涂層、高性能防腐涂層,大大延長艦船維護周期和使用壽命,性能達到并部分領先國外同類產品技術指標,提升了我國在聚合物功能涂層領域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面對未來,武利民表示,要聚焦于高性能工業涂層的研究,致力于實現關鍵領域的自主創新。一方面,做好應用基礎研究;另一方面,打通產學研合作。在功能聚合物涂層領域繼續突破,讓更多成果走出實驗室,真正實現利國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