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上色
機器轟鳴聲中,登高車緩緩上升,站在車廂內的墻繪藝術家Max逐漸變成一個小黑點。他操控著手柄,在位于阜新路上的一座高16米的居民樓外墻上作畫。在他筆下,一名宇航員正劃著龍舟駛向月球。
楊浦區彰武路從四平路到阜新路路口,有一面長150米的小區圍墻,圍墻對面就是同濟大學。這幅名為“同舟共濟”的墻繪,邀請了60名周邊市民共同參與。
Max是“為愛上色”公益合伙人團隊的一員。這是一支用色彩來傳遞愛的團隊。多年來,“為愛上色”以關愛兒童和保護動物保護為主題,邀請來自全世界122位藝術家走進中國的城市和鄉村,完成214幅大幅墻繪,用藝術喚醒人們對公益項目的關注。
在上海,“為愛上色”多年來先后在楊浦區四平街道、徐匯區凌云街道、普陀區真如街道以及浦東新區的陸家嘴街道、川沙新鎮等地留下了38幅墻繪作品。今年又選定10面墻進行創作,為上海的城區更新帶來新色彩。
用色彩點亮城市角落
11月19日一早,位于彰武路上的同濟新村圍墻外開始聚集起參加墻繪的志愿者。60位公益合伙人由家住周邊的居民、同濟大學學生、立邦員工以及路過的居民志愿者組成。他們在150米長的圍墻外站成一排,或站或蹲,細細描繪家門口的這一方彩色天地。
同濟大學實驗學校的五年級小學生梁瀜和媽媽一起蹲在墻邊,用刷子在藝術家勾勒好的畫稿上涂色。梁瀜平時的興趣愛好就是畫畫,美術課經常得高分,但是在雨中作畫給她帶來不少麻煩。“剛剛刷上去的顏色還沒干,就因為雨水而滴落下來,只能畫完后再修補一次。”
家住鞍山路310弄的盛美琪牽著4歲的外孫女冒雨前來。“我自己從來沒有畫過墻繪,但這面墻我們每天都會路過,我想帶著小朋友一起來動手美化我們自己的家園。”除了前期報名參加的志愿者外,還有許多路過的小朋友也即興加入創作隊伍中。
畫面上“同舟共濟”的場景,與現實中眾人合力創作墻繪的畫面相互呼應。“同舟共濟的主題源于同濟與四平社區之間多年來的互動。”四平路街道黨工委書記、人大工委主任杜娟表示,今年以來街道結合美麗街區建設,將環同濟未來生活原型街2.0版的建設從赤峰路延伸到彰武路和密云路,年底前將完成兩個街區的更新和美化,明年還將啟動國康路的改造。
創作以前,“為愛上色”團隊與四平路街道合作,走進社區、校園聆聽人們的想法。藝術家Max將當地有名的同濟大學賽艇隊元素與“為愛上色”的關愛兒童主題相結合,創作出身著宇航員服裝的孩童劃著龍舟駛向月球的畫面。
這個作品分為高墻和長矮墻兩部分。高墻的設計既有我國航天事業的現實主義色彩,也有奔月的夢幻色彩。而沿街長矮墻的設計則更加細化‘共濟’的概念,通過眾人賽舟的場景表現‘合力’。因為這幅作品本身也是眾人合力來完成的。”Max說。
在城市中,并非所有的墻面都適合做彩繪。創作前,專業團隊都要先到現場勘察。墻面要面積足夠大和干凈,位置顯眼,最理想的是平整的水泥墻面或白色涂層墻。前面有遮蔽物的不行,登高車架設空間不足的不行。創作時間至少維持一周,不能影響居民出入……
找到墻面后,下一步是挑選合適的藝術家,把設計手稿帶給居民看。“《同舟共濟》的設計圖很早就已設計好,因為疫情而延期了開工。然而正是因為共同經歷了疫情,大家對這個主題產生了更強的共鳴。”
進入創作階段,要在高墻上用登高車進行創作,對藝術家提出了很高要求。一幅畫要放大到數十倍來畫,每個藝術家的習慣不同。較常用的方法是用投影把設計草稿投影到墻面上,再勾勒輪廓線。而有的藝術家則在腦子里完成初稿,徒手在墻面上還原。
近年來在藝術家創作的過程中,居民有了更多的參與欲望,“為愛上色”也選擇了一些長矮墻進行繪畫,由藝術家來勾勒線條,居民上色,連一兩歲的孩子都可以參與,最后再由藝術家進行最后修飾。這樣的模式也讓更多普通人有機會親手美化自己所生活的社區。
目前,“為愛上色”在全國完成了214幅墻繪,上海有38幅,用靈動的色彩點亮城市的角落。
一面墻背后的“合伙人”
Max是來自寧夏銀川的藝術家,2006年開始進行涂鴉藝術創作,2021年在“為愛上色”合作藝術家Woojs的推薦下加入公益合伙人團隊。如何能發動來自全世界的藝術家來參與這項公益項目?立邦中國集團品牌中心副總裁吳雅琳坦言:“剛開始就是靠一個介紹一個。”
前兩年,項目的“公益合伙人”以墻繪藝術家為主,為擴大公益項目的影響力,團隊開始在全世界找藝術家、插畫師及設計師。曾合作過的藝術家達到122位。“近年來我們在藝術家們的圈子里有了知名度,不少有公益心的藝術家會主動找到我們。”
2016年,來自意大利的藝術家Milo為張江一所幼兒園創作了墻繪《童年夢》。2019年,阿根廷藝術家在同濟新村503號一棟居民樓外墻上完成作品《擁抱》,畫面中一個小女孩沐浴在春日陽光里,飄逸的頭發散開后開出五彩的花朵。
“在邀請藝術家的過程中,墻面施工、差旅費等由項目的公益基金支出,但藝術家到偏遠地方創作都是不收設計費的,這源于藝術家本身對這個公益項目的認同。”完成一面墻繪要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克服重重困難,這個過程很不容易。
除了藝術家以外,每一面彩繪墻的背后,還凝聚了許多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的付出。
老舊小區外墻年久失修容易發霉,在藝術家創作之前,需要有專業人員鏟掉發霉、起皮的部分,上膩子找平,這樣畫出來的墻繪才能長期保留。墻面的底層處理,就是靠立邦的志愿者來完成。去年,“為愛上色”走進云南大理的諾鄧鎮小學創作墻繪。由于當地都是山路,團隊把涂料運到學校的時候,最后一段路沒有辦法使用交通工具來完成,志愿者們只好借驢子和馬來把材料運上山。
在城市里畫高墻的時候,登高車是必要的輔助工作。今年,“為愛上色”在上海西藏南路和陸家浜路口選定一面高墻進行創作,是迄今國內最高的一面墻繪。“墻體太高,需要一種特殊的登高車,每天的費用是平時的好幾倍。后來登高車公司知道我們是做公益的,就優惠租給我們使用。”
作品完成但感情還在
在“為愛上色”的創作過程中,人數最多的“公益合伙人”就是當地居民。在墻繪創作的半個月里,他們陪伴著藝術家創作,見證一面墻繪作品誕生的全過程。
去年,“為愛上色”在上海陸家嘴的東昌新村繪制一面長30米的矮墻。當時正值盛夏,天氣炎熱,從北京來的藝術家兩條腿上全是蚊子包。周邊許多居民和初中生都紛紛加入共創隊伍里,和藝術家一起完成墻繪。其中,有一位70多歲的陳爺爺,他每天早上起來看到藝術家在工作,就自己用手機給他拍照片。十幾天下來,老爺爺的朋友圈里記錄下了墻繪每一點一滴的變化。“看到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地方發生著變化,居民是帶著深厚的感情來參與到這項公益活動中的。”
多年前,項目曾邀請一位阿根廷藝術家Grace到四川成都,給玉林社區的居民畫墻繪。藝術家堅持要到玉林社區租一間房子住下來,跟當地居民成為朋友,并在與當地人交流的過程中完成手稿設計。在墻繪畫到一半時,由于長時間工作,Grace生病發了高燒,附近的鄰居給她熬姜湯。后來Grace完成作品離開時,玉林社區還專門辦了一個“游園會”,做各種成都特色小吃讓她品嘗。
如今這么多年過去,藝術家還與當地社區的居民保留著感情。今年,玉林社區的居委主任聯系“為愛上色”團隊,說小區里有一面矮墻褪色嚴重,還想請Grace回去幫他們繪畫。
墻繪作品完成了,但彼此的感情還在。“這項公益項目能持續堅持這么多年,正是依靠每一個環節上各種‘公益合伙人’無私的付出。” 吳雅琳說。
面對挑戰仍不言放棄
Max所負責的這面墻原本計劃在10月完成,但由于疫情原因,只能延期到11月進行。完成一面墻繪,對于工作人員和藝術家的考驗,往往來自外界的各種不確定因素。
每年初,團隊都要飛到各地選墻面,然后邀請藝術家創作,溝通畫的主題和手稿。到項目開工實施的時候,往往是最炎熱的夏天。
今年“為愛上色”在成都創作墻繪時遇上大暴雨,藝術家在當地待了一個月,等到可以施工時,又是高溫曝曬的天氣。“因為擔心再次趕上暴雨,藝術家每天都頂著烈日趕工期,居民看了不忍心,勸他休息,但他仍繼續堅持。”
由于受疫情影響,今年“為愛上色”的項目大多延期至6月才陸續啟動,藝術家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到各地進行創作。一位從澳門來上海的藝術家,每次往返兩地都要隔離一段時間,但她卻沒有放棄參與這個項目。
墻繪完成后,更大難點在于如何讓它持續“保鮮”。暴露在室外的墻繪,很容易因紫外線照射而掉色,藝術家們在完成創作后會涂上一層罩光清漆,使成膜后的漆面更加致密,污漬也因此不易附著。最近,“為愛上色”還發布了首款數字文創藏品,將大型墻繪收藏進手機里,讓更多人了解這個公益項目。
近年來,“為愛上色”在持續演進。許多藝術家到偏遠地區畫墻繪的同時,還會留下來給當地孩子上課。2022年,“為愛上色”共為26所學校捐贈美術器材,累計捐建390間美術教室,并為超過387名美術老師開展專業的美術培訓。
*本文轉載自《上觀新聞》作者:黃尖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