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在各級政府部門大力支持下,我國船舶工業沉著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帶來的諸多挑戰,全行業努力拼搏,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活力,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我國造船三大指標國際市場份額繼續領先,高端船型取得新突破,局地重大斷點堵點基本疏通,生產逐步恢復正常,行業收入和利潤實現增長。但全年保持穩增長仍面臨嚴峻考驗。
一、經濟運行基本情況
(一)造船三大指標一升兩降
1-6月,全國造船完工量1850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1.6%,6月環比增長64.2%。新接訂單量2246萬載重噸,同比下降41.3%,6月環比大幅增長107%。截至6月底,手持船舶訂單量1027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8.6%,比2021年底手持訂單增長7.2%。
1-6月,全國出口船舶完工量1581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9.9%;新接訂單量204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40.2%。6月底,手持訂單量911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8.2%。出口船舶分別占同期全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85.5%、91%和88.7%。
(二)船舶出口金額小幅下降
據海關統計,1-6月,我國船舶出口金額104.3億美元,同比下降5.7%。出口船舶產品中,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和氣體船仍占主導地位,出口額合計占比68.2%。其中,散貨船占比28.9%、集裝箱船占比18.9%、油船占比14.5%、氣體船占比5.9%。
(三)重點監測船舶企業收入增長利潤回升
1-6月,75家重點監測船舶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06.8億元,同比增長5.2%;利潤總額20.3億元,同比增長191.2%。企業虧損面減小,虧損企業數量由去年同期的18家降至14家。
二、經濟運行主要亮點
(一)國際市場份額繼續領先,頭部和腰部企業共同發力
上半年,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占世界總量的45.2%、50.8%和47.8%,以修正總噸計占42.0%、47.7%和41.5%,國際市場份額均位居世界第一。頭部企業產業集中度基本保持穩定,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業集中度為70.9%,新接訂單量前10家企業集中度為68.3%,手持訂單量前10家企業集中度為66.5%。腰部企業表現較為突出,上半年新接訂單量超過5萬載重噸的企業達到40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0家。
(二)高端船型取得新突破,綠色船舶多樣化發展
上半年,我國新承接17.4萬方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30艘,占全球總量的32.6%,取得重大突破。新接船舶訂單高端化趨勢明顯,修載比(修正總噸/載重噸)達到0.49,處于歷史最好水平。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新接訂單以修正總噸計,集裝箱船、氣體船、散貨船和油船分別占30.9%、30.7%、21.8%和6.5%。綠色動力在主流船型上全面應用,除集裝箱船外,全球首艘LNG動力31.8萬噸超大型油輪、20.9萬噸好望角型散貨船等綠色船舶建成交付。1-6月,新承接訂單中綠色動力船舶占比從2021年的24.4%快速提升至44.8%。
(三)國內配套產品應用加速,產業鏈穩定性增強
上半年,由于部分進口配套產品受疫情影響無法供貨,倒逼促進國內船舶配套產品應用。船用高性能蝶閥和船減搖鰭等實現國產化替代,中高速柴油機、發電機組、船用鍋爐、船用起重機、船用燃氣供應系統(FGSS)等國產配套設備裝船率明顯提高。船用高端鋼材國產化水平顯著提升,大型集裝箱船用止裂板全部實現國產替代,化學品船用雙相不銹鋼國產化率由不足50%提高至90%以上。
(四)海洋油氣裝備市場回暖,新型裝備快速發展
上半年,國際油價高位波動,布倫特國際原油現貨價格較年初大漲53.1%,帶動海洋油氣裝備市場回暖,為我國海洋工程裝備企業“去庫存”創造了有利條件,共計交付1座自升式鉆井平臺、1座半潛式輔助鉆井平臺和6艘海洋工程輔助船。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企業在海上風電、海上光伏、海上漁業裝備等領域積極開拓,國內首艘深遠海海上風電施工船、全球首艘10萬噸級大型養殖工船先后交付,山東省樁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項目建設有序推進。
(五)企業數字化轉型加快,綠色工廠建設成效顯著
上半年,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的江南造船完成了型材焊接面底漆自動處理單元、零件自由邊智能倒角單元等聯調試驗。黃埔文沖的中組立焊接機器人、激光復合焊等智能新型工裝投入使用。中遠海運集團旗下的南通中遠海運川崎等13家企業完成了分段階段全位置自動焊接設備等58項智能制造項目的驗收。招商局集團旗下的招商工業海門基地智能制造中心投產,4家船廠年內將完成分布式光伏并網發電。江蘇揚子江船業集團打造涵蓋物資、生產、質量、工藝工法等為一體的數字化管理平臺,進一步擴大新建屋頂光伏發電規模,將現有高耗能空壓機房改造為節能型智慧空壓站。
三、面臨的挑戰和主要問題
(一)船企效益有所改善,綜合成本上漲壓力大
上半年,船舶企業效益有所改善,部分外部因素朝著有利方向變化,船用鋼板價格同比下降約500元/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貶值約5%。但相關不利影響依然存在,船用設備價格普遍上漲,船用低速機受進口曲軸、芯片等零部件影響,價格比去年底上漲20%左右,采購周期由原來的10個月延長至20個月以上。船用油漆價格漲幅達20%-30%,工業用電價格同比上漲約10%。受局地疫情影響,部分企業物流運輸成本和防疫消殺支出等大幅提高。船舶企業增收不增利的狀態短時間內難以得到根本扭轉。
(二)企業生產效率提升,國際交流堵點依然存在
上半年,船舶企業克服疫情影響,采取封閉式管理方式,狠抓生產計劃調度,骨干船企建造效率不斷提升,各企業的主建船型關鍵周期縮短5%-20%,有力地保障了船舶按期交付。但國際交流仍受到較大限制,國際船東、船員、服務工程師等無法及時到位,影響在建出口船舶的設備安裝調試、試航和交付。同時,各類國際商務出訪和市場推介活動難以成行,技術與商務交流無法正常開展,潛在出口船舶項目合同洽談推進速度緩慢。
(三)船企生產任務飽滿,勞動力不足問題突出
上半年,國內骨干造船企業生產任務總體飽滿,生產保障系數(手持訂單量/近3年年均完工量)平均為2.68年,部分企業超過了3年,加大了對熟練技術工人的需求。當前企業全面復工復產,加班加點以搶回因上半年疫情延誤的工期,對電焊工等技術工人的需求缺口持續放大。國內疫情多點散發導致船舶企業勞務工流失率明顯提升,上半年勞務工隊伍不穩定的問題更加突出。同時,企業勞動用工成本、維持勞務工隊伍穩定的費用大幅提高。
四、預測
下半年,隨著世界經濟滯脹風險上升,主要經濟體政策趨向收緊,影響船舶工業發展的外部因素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國際航運市場將保持活躍,新造船市場仍將保持較高成交量。預計2022年全球造船完工量將保持在9000萬載重噸的較高水平,新船訂單不到1億載重噸同比有所回落,手持訂單量將保持在2.1億載重噸水平。我國造船完工量將突破4000萬載重噸,新船訂單量達到5000萬載重噸左右,手持船舶訂單保持約1億載重噸。
五、建議
(一)高度重視外部因素影響的不確定性
當前,船舶工業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仍然十分復雜,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建議船舶企業要做好成本持續高位運行的準備,提前謀劃并采取應對措施,堅持樹立風險中性理念,加強與產業鏈上下游形成穩定健康的合作關系,通過與鋼鐵企業簽訂長期采購協議,與金融機構簽訂遠期結匯協議等方式,鎖住鋼鐵等主要原材料成本,控制匯率變化風險,力爭市場總體回升形勢下實現增收又增利。
(二)高度重視任務飽滿情況下的履約風險
當前,船舶企業多數訂單飽滿,生產任務較重。在疫情阻滯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情況下,建議船舶企業要重點考慮應對不確定性引發的問題,提前做好預案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因到貨延期和物流效率下降等影響生產進度,確保手持訂單船舶按期交付,避免產生重大履約風險。同時,要加強對航運和造船市場形勢的研判,把握重大苗頭性和趨勢性的情況,提前作出預警預報。
(三)高度重視綠色船舶帶來的發展新機遇
當前,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大背景下,國際船舶低碳新規不斷升級,航運業的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和路線圖逐步明確,綠色動力船舶訂單呈現爆發式增長,全面拓展至集裝箱船、油船、散貨船等三大主流船型。建議船舶企業要加快綠色船舶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抓住綠色船舶發展新機遇。
(四)高度重視勞動力不足的長期化問題
近年來,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船舶企業勞動力不足呈現長期化發展趨勢,成為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建議重點地區政府有關部門對此給予高度重視。建議重點船舶企業積極探索改革現有用工模式,通過適度增加本工數量、提高工人待遇、改善工作環境等措施,保持技術工人隊伍的相對穩定,同時,根據企業現有基礎和條件,穩妥推進智能制造技術應用,提升生產效率,緩解勞動力不足長期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