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省、市、縣的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廣源集團認真貫徹上級關于人才工作的要求,牢固樹立“人才興企”的工作理念,推行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堅持引才、育才、留才,大力建設創新服務平臺,全面激發了各類人才創新創造的活力,培養了一批科技創新型企業人才、打造了一支高素質科研團隊。
大力建設科技創新平臺
公司于2009年組建了技術中心,截止目前,技術中心累計投入達到8000萬元以上,中心先后被認定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江西省無機粉體填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西省重點實驗室、江西省工程研究中心,并于2019年順利獲批江西省重大培育平臺(國家級創新中心預備隊),正在申報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在董事長李海濱先生的部署下,公司不斷加大科研投入,優化實驗場地,采購國際國內先進的研發檢測設備,加強創新平臺建設。
2020年在原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的基礎上公司獲批人社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與南昌大學化學學院聯合招收在站博士后1名,預計今年年底出站;2021年引進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南昌大學王小磊教授團隊,成立了我縣首家專家工作站。
未來公司將進一步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將技術中心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集科研開發、產品試驗、質量檢測、成果推廣、信息服務為一體的規模化集約化研發和技術交流平臺。
校企合作共同培養人才
近年來,公司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與南昌大學、井岡山大學、順德學院等高校建立了長期的項目與人才培養合作機制。聯合井岡山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培養優秀本科生60名,每年為30名優秀學生頒發廣源獎學金,接收了上百名井岡山大學本科生進入實驗室實踐學習,并招收了多名本科畢業生進入公司工作;與南昌大學共建研究生校外實踐基地,設立了南昌大學研究生學院廣源獎學金、南昌大學未來學院廣源獎學金,每年資助30名學生。每年公司都會招收一批優秀人才,根據公司不同崗位的發展需求,在研發、生產、銷售、企劃部門引進新鮮血液,充實各團隊建設發展。
同時,以校企合作項目促進人才培養,與南昌大學簽訂-硅灰石的表面處理技術服務項目、氫氧化鎂表面修飾及處理項目和具有光響應抗菌性能的氧化鋅改性碳酸鈣混合物項目,與井岡山大學簽訂-碳酸鈣改性助劑研發合作項目,與順德學院簽訂-針狀硅灰石的表面改性及其阻燃材料中的應用研究項目。通過項目合作形式,讓更多優秀的人才加入廣源。
加強科技創新人才引進
依托公司高端人才和團隊引進計劃,實施企業創新領軍人才行動,積極引進科技人才。近年來,公司通過現場招聘、推薦、特聘、面試等方式引進本科及以上人才80余人,其中,柔性引進博士7人,2人入選市雙百計劃柔性特聘人才(D類),碩士9人(全職),極大增強了科研隊伍力量和實力。其中碩士研究生享受公司正經理級別待遇,并優先入黨。
清華大學王亭杰教授蒞臨技術中心指導科研開發工作
自主培養技術骨干
公司對引進的各類人才自主培養,每位招收的人才通過生產實習、培訓、參加各類學術技術研討會等方式,進行不少于1年的培訓周期,使其成為技術骨干。通過自主培養,涌現出一大批優秀人才,其中省雙千計劃“培養類科技創業高端人才”1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人、廬陵英才C類1人、吉安市T類(特需)人才1人、市雙百計劃高技能領軍人才D類1人,廬陵英才E類1人、永豐英才F類37人,吉安市最美科技工作者1人,永豐縣十佳科技創新之星1人,“科技中國”江西省企業創新達人1人。對入選永豐英才F類以上人才,公司每月發放300元人才補貼。
完善職稱體系、出臺職稱工資
完善職稱評價體系,目前公司有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名,正高級工程師1名,高級工程師2名,中級工程師15名,助理工程師22名。今年預計申報正高級工程師1人,高級工程師2人,中級工程師2人,助理工程師5人。
并將職稱納入薪酬范圍,其中助理工程師每月享受400元職稱工資,中級800元/月,高級1600元/月,正高3200元/月。
營造舒適人才工作環境
為鼓勵在科學探索、技術創新,推動科學技術進步中做出重要貢獻的集體和個人,充分調動企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加速企業經濟發展,并結合自身情況,制定了人才激勵制度。根據相應崗位分工不同,實行責權利相結合的分配機制,即崗位工資加績效考核工資的薪酬制度。對在科技創新有突出貢獻的人員進行獎勵,給予其股權激勵和升職加薪。
為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和必要的研發費用;逐步提高技術人員的工資待遇,高級技術人才年薪單獨制定;鼓勵并安排技術人才進修和短期學習,每年從利潤中提取一部分費用用于科技人員的培訓專項費用,大大地提高了科技人員的產品與技術研發技能和水平。科研人員發表論文、演講授課、撰寫專利、項目獲獎、市場走訪、新產品銷售等方面都配套了相關獎勵政策,激發了科技人才的科研創新熱情和積極性。同時建立了人才宿舍,配備了空調、洗衣機、熱水器及相關家具,其中碩士研究生按單人住宿標準,本科生按雙人住宿標準。
下一步,公司將繼續抓牢“人才是第一資源”這個優勢,用3-5年引進高分子材料、化學、化工等相關專業碩士研究生10名以上,本科30名以上;培養博士后2-3名;力爭培育高級職稱人員6-10人;鼓勵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積極申報各類省、市、縣人才工程。繼續加強校企合作,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充分發揮人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