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998~2020年20余年的高速發展,鈦白粉行業的規模和質量得到全面提高。自2009年起,中國鈦白粉的生產規模已高居世界第一,規模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如今,中國硫酸法鈦白粉主產品正逐步向中高端發展,和國際同類型產品相比,無論是生產工藝、生產裝備和產品質量的差距都已經很小,全面趕上甚至超過國際上硫酸法產品指日可待。
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為83.62%
據介紹,2020年,中國鈦白粉行業具有正常生產條件、規模以上的全流程型生產商共有42家。全行業鈦白粉的有效總產能為420萬噸/年,總產量為351.2萬噸,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為83.62/%。全國42家全流程型鈦白粉生產企業的各類鈦白粉及相關產品的綜合產量為351.2萬噸,同比增加33萬噸,增幅為10.37%。其中金紅石型為285.6萬噸,占比為81.31%;銳鈦型為53.8萬噸,占比為15.33%;非顏料級為6.0萬噸,占比為1.71%;催化和功能性材料為5.8萬噸,占比為1.65%。
2020年,42家全流程型鈦白粉生產商中,實際產量達到100萬噸以上的特大型企業1家;產能達到10萬噸及以上的大型企業11家;產能達到4萬~8萬噸的中型企業8家;其余22個生產商均為小微企業。
2020年,12家特大型及大型生產商的綜合產量為257.2萬噸,占行業總產量73.24%;8家中型企業的綜合產量48.6萬為噸,產量占比為13.84%;其余122家小微企業的綜合產量為45.4噸,產量占比為12.92%。
2020年全國4家氯化法企業氯化法鈦白粉的綜合產量為31.9萬噸,占全國當年鈦白粉總產量的9.10%;占當年金紅石型鈦白粉產量的11.68%。2020年的氯化法鈦白粉的年產量系歷史上首次突破30萬噸大關;也是歷史上在金紅石型鈦白粉產量中的占比首次突破10%。
2020年全國的鈦白粉進口量為17.24萬噸,出口量為121.48萬噸,行業總產量為351.2萬噸,當年的表觀需求量為247萬噸,人均約為1.76千克,是發達國家的1/2左右。
氯化法實現突破并向縱深發展
相關行業專家指出,中國的氯化法鈦白粉工業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與后來高速發展的硫酸法鈦白粉工業在時間段上幾無差別,但后來兩者的表現卻大相徑庭。
2019年以前,氯化法的產量占比始終為2.0%~5%,少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生產企業原先有4家,2018年縮減為2家,都是資金鏈原因。
但是,生產工藝向氯化法轉移是近30年來國際上鈦白粉工業的發展趨勢之一。因為相對于硫酸法,生產工藝綠色環保和產品品質優異是其根本特色。
2020年,中國的氯化法工藝取得歷年來最具實質性的進步:龍蟒佰利聯在完成一期形成10萬噸/年基礎上,2019年底又實現了二期(20萬噸/年)項目的竣工投產,使公司氯化法產能達到了30萬噸/年;接著又收購停產一年多的云南新立鈦業,并在短時間內實現全面復產,使公司擁有的氯化法產能達到近40萬噸/年;中信鈦業在已具有6萬噸/年(熔鹽法3萬噸/年,沸騰法3萬噸/年)產能的基礎上,擴產6萬噸/年新生產線將在2021年建成投產;山東魯北化工旗下的山東祥海資源科技有限公司6萬噸/年生產線也將在2021年內竣工投產;四川宜賓天原海豐和泰有限公司在實現5萬噸/年投產的基礎上,第二條5萬噸/年生產線即將在2021年中期建成投產。
此外,媒體已公布還有幾處規模各自高達數十萬t特大型氯化法項目已經在建設或計劃建設。生產規模是產業發展的根本條件,相信中國氯化法工藝在取得規模突破的前提下,由點帶面而向縱深發展,這是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又一重要標志。
產能集中度提高,但洗牌效應短期內難以呈現
專家指出,生產商越來越少,單個生產商的規模越來越大,這是世界上鈦白粉工業另一個發展趨勢。
目前,世界上除中國以外的鈦白粉生產商共有17~18個,總產能400萬噸/年,其中前5名(科慕、特諾、泛能拓、康諾斯、石原)綜合產能為360萬噸/年,占比90%。作為比較,2020年,中國前5名生產商產能占比為49.27%;前10名占比為67.23%,這顯然有很大的差距。
在中國當前比較寬松的經濟環境下,現有生產商都具備基本的生存條件。此外,業外加盟的新建項目還有多起(包括硫酸法和氯化法),這使鈦白粉生產商總數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在不斷增加。考慮到各種因素,這種狀況短期內難以改變。這是行業高質量發展中的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