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巴斯夫歐洲公司董事會主席薄睦樂(Martin Brudermueller)博士發表了一篇名為《Three Calls for Action on our Way to Climate Neutrality》(邁向氣候中和之路上的三項行動呼吁)的署名文章,向業界、政策制定者和社會各界表達了他的看法。
今天(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當我收看新聞時,有一點令我印象深刻:這個特殊的日子所獲得的關注度正在逐年提升。過去的一年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艱難的一年,這就是為什么當下人們對實現一個更好、更可持續的未來所作出的承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響亮。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修復我們的地球”完美體現了這一點。
如今,氣候變化已然地成為公共議程的首要議題——即使在當下全球疫情的艱難時期,這一事實也未改變。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面臨的挑戰,而我們決不能耽誤時間。在實現低碳且更可持續之未來的道路上,訴諸行動遠勝于空喊口號。要使氣候中和成為現實,每個人都必須盡自己的一份力。同時,我們需要業界、政界乃至全社會作出共同努力。
化工行業涌現的創新成果對于實現可持續的現代生活至關重要。沒有創新的電池材料,就不會有電動汽車;沒有現代保溫材料,就無法實現節能生活;沒有化學成分為材料帶來堅固耐用的性能,就造不出風力渦輪機或太陽能電池板。
簡而言之:沒有化學工業的產品和創新,就無法實現低碳未來。
然而,化工生產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同時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在保持競爭力的同時進行碳中和轉型是化工行業面臨的艱巨挑戰!但是,我們沒有時間抱怨。
巴斯夫正在引領這條轉型之路。近幾年來,我們一直致力于研發全新的低排放生產技術和工藝,并且已經取得了技術上的巨大進步。較先前預期的進度,我們能夠更快地減少排放量。這就是為什么在不久之前,巴斯夫為自己設定了雄心勃勃的全新氣候目標:
這絕非空談。我們早已付諸行動,開展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項目,引入了各類新的技術:其一便是蒸汽裂解裝置的電氣化。通過使用可再生能源電力替代化石燃料氣體對蒸汽裂解爐進行加熱,我們避免了因加熱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此外還在開展的項目包括零碳制氫、以生物基原材料替代化石原料用于生產等。
但是,盡管抱有開創新局面的勇氣和決心,僅僅依靠我們的一己之力也是難以實現目標的。要實現變革,我們需要各方的支持。
首先,只有具備可激勵這種變革的有利政策框架,新的低碳技術才能具有經濟上的可行性。實施轉型需要投入大量資本,這需要有明確的法律和規劃、新技術的資助計劃以及匹配的基礎設施。
以可再生能源為例。整個化工行業要實現氣候中和,離不開價格具有競爭力且供應充足的可再生能源。以我們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德國路德維希港生為例,采用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新生產工藝后,預計到 2030 年,我們的耗電量將是目前的三倍。就當前情況看來,可再生能源的供應量尚無法滿足這一需求。此外,鑒于德國實行的稅制,目前綠色電力的價格還遠遠談不上具有競爭力。這正是政策制定者需要采取積極行動予以解決的問題。他們需要將雄心壯志付諸實踐,大幅擴大可再生能源發電規模。
第二點在于監管:要將氣候行動落到實處,融入監管工作的細枝末節。應當運用智慧,以務實的態度始終如一地落實氣候行動。最終,只有一個有競爭力的、強大的化工行業,才能行之有效地引領實現氣候中和的道路。
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制定一張將投資、法規、貿易手段以及競爭政策相結合的整體路線圖。我們應當建立起新的聯盟,并采取一種新的合作方式。而這正好引出了我的第三項行動呼吁:
我們都需要認識到的另一個事實是:保護氣候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這是無法回避的問題。我們都希望我們的未來更具可持續性,因此我們必須為實現這一目標投入資金。“氣候中和”將成為使產品獨樹一幟的特色,但成本也會隨之增加。這一點在食品行業已經得到驗證。例如,長期以來,含糖量一直是食品工業所采用的一項采購決策標準。這一切都始于與成分相關的透明度。而透明度也是為低碳產品打開市場的關鍵。這就是為什么巴斯夫在全球率先向客戶提供自己所有45000種銷售產品碳足跡。這種透明度需要通過我們的客戶傳遞給最終消費者。只有這樣,消費者才能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選擇購買可持續產品。
作為化工行業從業者,我們可以憑借敢于開創新局面的勇氣,發揮創新實力并運用新技術來引領前進之路。政策制定者需要提供有利的框架,確保這條轉型之路在經濟上走得通。消費者對碳中和產品的需求則將為低碳產品創造新的市場。
大家都希望修復我們的星球,不是嗎?那就讓我們停止高談闊論,著手行動吧。遠大目標業已明確,讓我們擼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