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佰利聯(002601,SZ)與德國鈦康就氯化法鈦白粉生產建設解除合約事宜鬧得不可開交,德國鈦康已向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遞交申請,請求裁決公司支付逾3189萬元費用。
佰利聯與鈦康的淵源要從頭說起,2012年11月公告顯示,佰利聯與德國鈦康簽署的《氯化法二氧化鈦產品生產線設計、建造、操作技術轉讓和技術服務合同》約定:鈦康給公司提供10萬噸/年氯化法鈦白粉生產技術(合同技術),技術資料包括設計、建造和操作一個氯化法鈦白粉工廠所需全部文件,并承擔與所提供技術相關的其他義務,該技術轉讓價格為人民幣1.05億元。
在此期間鈦康已為云南新立有色金屬有限公司6萬噸/年氯化法鈦白粉生產線項目”的設計,云南新立氯化法鈦白粉項目從2006年初項目實施開始,到2009年9月試生產,前后用了將近3年的時間,總投資近8億,其中僅主體設備和技術的引進就花費了3個多億。截至2011年末,該項目云南新立累計完成投資21.85億元,至2012年3月末,累計完成投資22.58億元。
針對云南新立氯化法鈦白粉生產線,中國鈦白粉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專家組組長劉長河先生三年前曾這樣認為:其工藝是可行的。因為云南新立過去沒有實際接觸過氯化法鈦白,沒有實踐認識,加之裝置較大、技術難度更高,要順利投產、達產還是有較大風險的。劉副秘書長同樣針對河南佰利聯氯化法鈦白粉生產線項目提出了“較大風險”有難度的觀點。
無獨有偶,此次河南佰利聯與2012年云南新立與鈦康停止合作的原因類似,此次雙方就技術合作出現問題而導致的聯動試車失敗而發生爭執。2015年5月份因沒能在規定的時間內產出合格氯化法鈦白粉,佰利聯隨后向鈦康發出解除合同通知書。
我國目前已經上馬建設氯化法鈦白粉生產線的有:
國內首家也是目前唯一正常生產達標的錦州鈦業,氯化法鈦白粉生產線總產能6萬噸,擁有中國最大、總產能20萬噸的沸騰氯化和熔鹽氯化四氯化鈦生產裝置;
云南新立有色金屬有限公司于2013年下半年開始投料試車,在試車過程中針對暴露的問題逐步整改,2015年5月實現氯化-氧化聯動運行;
河南佰利聯股份有限公司氯化法鈦白裝置于2014年底基本建成,2015年一季度試車至今;
漯河興茂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6萬噸/年氯化法鈦白粉項目,分2條生產線建設,于2012年建成了第一條年產3萬噸氯化法鈦白粉生產線,該裝置采用沸騰氯化+氣相氧化工藝,2013年9月實現了全流程不間斷連續運行99小時。
我國氯化法鈦白粉生產走過了艱難的歷程,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就開始氯化法鈦白工藝技術開發,1989年錦州鐵合金廠于1989年開工建設國內第一套年產1.5萬噸氯化法鈦白裝置。1994年基本建成,經長達十多年的技術消化和攻關,于2002年實現達標達產。標志著中國氯化法鈦白真正實現工業化生產。在第一條線取得成功基礎上,錦州鈦業于2004著手建設第二條生產線。第二條生產線全部由國內自行設計,進行技術優化,設備全部國產化,一次開車成功。這兩條生產線目前生產穩定產品質量優良,到目前為止,仍是國內唯一連續穩定生產的氯化法鈦白生產裝置,也是國際上唯一的熔鹽氯化對接氣相氧化工藝生產鈦白粉工業裝置。
而隨后近幾年引進國外技術上馬的氯化法鈦白粉生產線遭遇了關鍵技術“尚未”掌握的尷尬期,投資巨大卻不能按時達產達標,以致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云南新立與河南佰利聯如出一轍的遭遇“洋鬼子”劫持。
中國鈦白粉行業協會秘書長楊淵德先生與氯化法鈦白粉生產企業交流中深深感到國內鈦白粉企業“抱團”的重要,企業“抱團”取長補短;企業“抱團”交流經驗;企業“抱團”走向世界。只有國內氯化法鈦白粉生產企業“抱團”才能走出困境。由鈦白粉協會牽頭組織大家公關,突破關鍵技術是發展氯化法鈦白粉生產的可行措施。
東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徐興榮總經理說:從已經建設的幾套氯化法鈦白裝置看,通過咨詢方式引進的技術都存在不夠完善、不夠系統的問題。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些裝置的關鍵工藝是成功的,關鍵設備是可行的,只是完整性、系統性、先進性不足。國內經過這幾套裝置的建設與開車,對氯化法工藝的認識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培養了一批設計、建設、開車、管理、操作人員,目前階段,在認真總結、消化吸收、相互借鑒、創新改進基礎上,國內自行建設中等規模的氯化法鈦白裝置是可行的。在技術來源和改進突破上,建議開闊思路、集思廣益,國內外結合,盡可能降低風險。
我國鈦白粉產業已經走過了從幾萬噸到世界生產大國、凈出口大國的歷程,氯化法鈦白粉生產是國家鼓勵產業,我們應立足于“合作、創新”,通過信息交流、資源共享、合作研發等方式,積極引入和運用合作創新資源,促進內外部創新要素和資源的互動、整合、協同,不斷增強創新優勢。強化協同創新,攻克共性關鍵的氯化法生產技術,合作共贏邁向十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