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洋品牌是質量過硬、技術先進、安全美觀的代名詞,無論是家居裝飾、電器食品、還是其它汽車之類的大件商品,洋品牌都贏得了中國人的喜愛。但是隨著各種問題的不斷出現或曝光,假洋鬼子利用國人崇洋心理,制假售假,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洋品牌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形象已經大不如前。
達芬奇家具從佛羅倫薩籍變成了東莞籍,喬丹早在十幾年前就變成了“福建晉江人”,美國駱駝鞋的商標注冊是中國公民萬金剛,在美國加州沒有任何店面的“美國加州牛肉面”牛肉制作和香料配置都來自國內,號稱源自德國的行銷全球80多個國家的歐典地板是由吉林森工的產品貼牌而成,品牌ZARA被抽檢出存在虛標用料成分、色牢度不夠等問題,雅培奶粉也被指相關營養物質含量不達標……
事實上,那些洋品牌當初進入中國市場之時,的確要比國內的產品要好,而且在包裝、服務和推廣方面更要比國內的產品勝出一籌。在涂料行業,一線涂料市場均被大的涂料品牌所占據,而洋品牌涂料在這其中占據著很大份額。近年來,外資涂料品牌進入國內市場,給民族涂料品牌帶來巨大壓力,但隨著市場競爭的白熱化,洋品牌涂料也不免丑聞屢遭曝光。隨著“入鄉隨俗”和“本土化”的進程,許多洋品牌涂料也逐漸玩起變臉,探究其問題或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當洋品牌涂料進入中國市場后,出于資本逐利的本性,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最終會鋌而走險,否則就會被那些敢于鋌而走險的國內涂料企業所打敗。因此,洋品牌涂料企業就必然要調整自身的經營策略,才能適者生存。客觀上,一旦洋品牌相得益彰地實現“中為洋用”時,已經變得不倫不類了;除了資本和品牌是外來的,從中基層管理人員到員工經至營銷行為,都相當地沾染了國內行業市場的許多毛病。
第二,隨著洋品牌涂料受“本土化”進程影響,也逐步產生“見利忘義”所為。以沃爾瑪為例,九十年代中后期進入中國的沃爾瑪除了實行了換將、裁員、推行低價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外,從員工到商品都有計劃地實行本土化策略,以求達到經營成本降低而增強競爭力。與最大化盈利結伴而來的便是屢屢被傳出的丑聞。雖被工商部門處罰,但也學會了“入鄉隨俗”,找關系、講人情等等。
第三,受中國法律體系與經濟發展不同步限制,法律及社會對洋品牌監管不嚴,違法成本較低。工商局對于此種行為開出的罰單,少則幾百,多則不過百萬(已屬于最嚴厲的了),然而,對于一些巨頭級的洋品牌來說,僅相當于幾天的營業收入,這些手段無法讓它們付出根本上的代價。而在國外,這種行為一般都會罰至傾家蕩產。顯然,在中國的執法環境下,無疑給類似的洋品牌企業提供了“變臉”機會和土壤。
從根本上整治洋品牌給中國消費者帶來的傷害,不僅要完善各項制度,更要加強競爭環境的監管,無論是什么企業都一視同仁,國家相關執法部門要敢于對違法的奸商處以重罰。而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切忌盲目的追捧,要懂得保護自己的權益,爭取合法的消費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樹立法制的權威和公信力,才能為市場經濟營造有序的競爭環境,才能不至于讓洋品牌玩起變臉。